
本网讯 8月11日,《中国建设报》刊发了《用心点亮科技殿堂——中建一局华北公司辽宁省科技馆项目争创鲁班奖纪实》,原文链接及内容如下: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5-08/11/content_167383.htm
家住沈阳市浑南区的小学生艾鲤对2015年的寒假记忆深刻,就在他家附近,辽宁省科技馆新馆的试运营将这个寒假的科技含量提高到前所未有。“新科技馆里头有好几百种互动体验式展品, 孩子和他的同学们一连去了两天,在家门口就能尽情享受科技乐趣,过瘾啊!”艾鲤的父亲提起科技馆赞不绝口,“这个馆盖得可漂亮了,刚建好就拿了大奖呢,鲁班奖,住我们这片儿的人都知道,万中选一,比奥斯卡奖还难得,老厉害了。”
艾父口中的辽宁省科技馆坐落于沈阳市浑南新城中心位置,市民广场东南角,是一座集科普教育、科技交流、科研办公、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于2011年7月20日开工,2013年7月31日竣工验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工程承建方中建一局华北公司成立仅五年。一个如此年轻的公司这么快就斩获了自己的首尊“小金人”。成功背后又有多少酸甜苦辣?
攻坚克难,快工也能出细活
2011年7月,中建一局华北公司褚崇英大项目部建设团队(下称项目部)正式进驻辽宁省科技馆项目施工现场,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风雨征程。
近乎于无的配套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的淤泥、沼泽,另加横穿施工场地的河流干道及紧靠在旁的六万伏高压线,这便是2011年正处于建设开发初期的沈阳浑南新城提供给项目的施工条件。而就建设工程本身而言,不足500天的有效工期,超过1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高达0.21t/㎡ 和1m3/㎡ 的钢筋、混凝土含量(是常规工程的2-3倍),占比达到80%的超大空间结构,30米的超大层高,双向超长(工程结构长202米,宽162米)却不得留施工缝的严苛要求,多达60余种的不同标高……尽管困难重重,项目部还是把争创鲁班奖列到了日程表的第一页,项目决心攻坚克难,力创快工出细活的奇迹。
“什么是鲁班奖工程?”这是辽宁省科技馆项目总工梁兵在开工伊始对项目员工问的第一问题。经过探讨,项目部很快达成了共识,“鲁班奖工程没有标准,因为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争创鲁班奖,项目唯有精益求精,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工程细节”。围绕这一共识,项目编制了详尽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优化处理,并在开工伊始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等各项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质量。项目部建立了五级验收体系,严格控制、狠抓细节;项目青年突击队成立QC小组,组织研讨施工重点难点的质量控制,尤其是超高、超长结构的钢筋绑扎、模板支设及混凝土浇筑质量的严格控制。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项目部也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本工程先后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10大项,36个子项,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施工工期。
历时两年,身为辽宁省重大工程的科技馆新馆于2013年7月30日按期完成了竣工验收。经过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工程克服了超短工期、超大体量、严峻施工条件这三座大山,先后荣获辽宁省建设工程世纪杯(辽宁省优质工程)、沈阳市优质工程“玫瑰杯”、“沈、长、哈”三市观摩银奖、中国建筑业协会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辽宁省优质主体结构工程、沈阳市精品工程、辽宁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沈阳市安全文明工地(新貌杯)、辽宁省十二运优秀工程项目、沈阳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在2014年鲁班奖评选中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完美的视觉效果脱颖而出并在三个省的小组排名中摘得桂冠。
建筑先锋,巾帼麾下“家”团队
“先锋”是中建一局的代名词,敢为先锋则是一局员工不灭的战斗精神。秉承先锋意志,妙手打造辽宁省科技馆的是一支巾帼麾下的“家”团队,他们便是中建一局华北公司众多优秀团队中的佼佼者——“褚崇英团队”。团队领袖褚崇英,是公认的钢筋水泥上的瑾瑜,施工现场的急先锋,同时她也是项目所有员工心中的大姐,正是在她不畏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引领下,才历练出了这只能吃苦、能战斗的优秀团队。该团队成员虽大都年轻,但他们却把中建一局“建筑先锋”的美名传遍了沈阳。
由于超大体量、超大空间,加上有限工期,使得两年建设过程中的施工现场每时每刻都极为紧凑、分秒必争。2011年打最后一块底板时,天降大雪,现场工人都要撂挑子不干了,工程部郑国强等几名青年员工便亲自上阵,他们的超强意志力感染了现场所有人,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浇筑任务。
由于超高层高,加上垂直运输设施受场外高压线的限制无法实现全覆盖,现场不得不大量使用人工。一次,位于场地西南侧的地下一层配电室需要进行盖板施工,任务时间很紧,但是重达50吨的钢盖板却限于现场条件只能使用纯人工搬运,运距长达三百余米,并且需要通过12米高差的楼梯下到地下一层。这让经验丰富的劳务队伍都打了退堂鼓,但项目员工硬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十几名壮小伙带头上阵,经过48小时不间断搬运,最终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项目部类似情况不胜枚举,员工以项目为家,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分包单位和建设单位中反复传唱。
宁博、孙志海是2012年毕业的学生,当问他们在科技馆工作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他们没有提苦说累,而是讲述了一个平安夜的故事。2012年平安夜,他们在完成当天施工任务时已经接近夜里十二点,马上便迎来圣诞节了,天寒地冻,大家也有点饿了,他们几人走出项目部想去吃点东西。那时候的浑南新区并没有成型的生活小区,路上也几乎没有什么车,他们已经是打定主意走一段长路了。这时远处传来一声鸣笛,是辆家用捷达,司机把车停到他们身旁主动邀请他们搭车。在路上他们问司机,为什么如此信任的把车停在了自己这几个大小伙子身边,司机回答说,“这个时间,也就你们附近建筑工地上加班的人会出现在这个地点,你们都不容易。”简单的回答让几个意志坚韧的小伙子差点落泪。“攻坚克难、敢为先锋是我辈责任,而整个社会的理解却是我们意志的源泉”,他们如是说。
“建设一个快乐而温暖的华北之家”是华北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褚崇英团队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点。大姐褚崇英记得每一个员工的名字、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即便说到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及适宜发展方向,她也是如数家珍。她说,工程说到底是人在做,如何让员工更爱企业,更爱所处的团队,是每一位领导的必修课,在她看来,答案唯有用心去呵护,用家的温暖去包容。
帮助手下员工快速成长也是大姐褚崇英一直思索的命题,项目大部分员工都是刚毕业分配来的学生,而项目工期紧、施工任务重,她便利用一切零散时间组织各类专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帮助青年员工明确工作思路和个人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她也很注重“知人善用、敢于授权”,她说,一个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是由一群能够站在适当位置超水平发挥自身能量的个人组成的。
刘昊,2012年毕业生。在2014年,由于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利废环保为目标,采用了多项技术集成,有效提高了建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馆工程得到了申报沈阳市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资格入场券,项目部需要找专人负责沟通建设各方,完善申报材料。当时褚崇英根据对员工工作能力及性格特点的了解,大胆启用了毕业仅两年的刘昊,将此事全权授权给他,并在申报过程中提供最全面的帮扶。刘昊按照评审要求,牵头努力做好每一项细节,让专家组充分了解了科技馆项目,理解了中建一局的“先锋精神”,并最终成功捧回了“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三星标准”这一沈阳市绿色施工最高奖。刘昊本身的表现也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肯定,甚至让专家组对这个能吃苦、肯钻研的小伙子背后的团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经历对于工作仅两年的刘昊而言,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将对他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及职业信心建立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担负建设任务的几年时间里,项目团队在沈城闯出了自己的名头,科技馆工程成为了辽宁省同行业的样板,省市级领导多次到项目参观检查,同行业兄弟单位也多次组织到项目对标学习,项目先后获得了辽宁省优质工程、辽宁省优质主体结构工程等众多荣誉称号。团队领袖褚崇英也荣获了辽宁省十二运场馆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个人,中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 2011-2012年度 “中国建筑巾帼建功标兵”,中建一局集团2013年度“先进个人”,中建一局华北公司2012年度优秀项目经理、优秀共产党员、巾帼女标兵等荣誉称号。
|